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其三,商人妇直接参与商业经营,辅佐丈夫运筹决策。
如徽州汪商在杭州开店设铺,是当地有名的富商,他的女儿汪孺人出生在杭州,自小在店铺中长大,耳濡目染,使她精于筹算。汪孺人与徽商吴次公成亲后,积极参与商业决策。那些与吴次公合作的商人,闻讯也来请教孺人。实践证明孺人的每一次决策都是正确的。
大盐商之女胡氏也是精于筹算的,她嫁给张处士后,在家里为经营盐业的丈夫出谋划策做出决断,使张处士很快发了财。张处士死后,胡氏又培养两个儿子业盐,教他们生意经,为他们出主意,使张家成为扬州城里的巨富。
歙县溪南吴氏是商贾世家,吴氏女绝顶聪明,来往账目,她不用账本和算盘,而是用心算心记,隔的日子久了,账目也不会有一文钱差错。吴氏女嫁到徽商黄家后,辅佐丈夫,“致资巨万”。婚姻所促成的亲家之间的商业交流与合作,使徽人更精于从商之道。
在漫长的等待生活中,徽商妇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持家的处境之艰难可想而知,她们甚至“乡者数月,不沾鱼肉”。正是在这种逆境磨砺中,徽商妇为徽商的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可谓: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3.歃血为盟,共创大业
古人图谋大业时常“歃血为盟”,以此表示创业的决心及荣辱与共、共同进退的兄弟情义。而奋进团结的商人也善用此法。
为人所熟知的实达公司就是在歃血为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实达公司总裁叶龙,1984年毕业于上海交大,因为他在大学所学专业是计算机专业,所以毕业后顺理成章的被分配到福建计算机研究所。报到前叶龙想的是从事计算机的研究工作,然而报到后,所里却安排他到了销售部,这是他没想到的。那年头,人们都认为有本事的人该去坐办公室,搞搞研究,发发号令,跑销售是个没人愿干的工作。叶龙被分配去搞销售按说是个打击,但叶龙居然很安心、很认真地干起了计算机设备的买卖,一点其他想法也没有,一干就是四年。这四年之中,他不仅深化了对计算机的认识,把理论和实际结合了起来,而且了解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了计算机的市场,后者对他人生的发展起到连他自己也没有料到的影响。
到了1988年,一些有志之士开始腻烦了办公室工作,按捺不住,下海弄潮淘金去了,更贴近市场的叶龙也难免怦然心动。在他看来,既然碰上了能理论联系实际、施展个人才华的年代,好男儿当然也不愿意在家终老,于是他就作出了下海的选择。这一年6月,包括叶龙在内的福建计算机公司和光学研究所的16位同事——一批福建人走到一起,在福州温泉大饭店一间会议室成立了一家名叫“实达”的公司。他们约定合力办好这家公司,一要尝试一种体制,使知识分子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合理的报酬;二要创造一个新机制,使科技产品迅速转化为商品;三要树一个品牌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这样的一个约定,颇似桃园结义、歃血为盟,有股哥们义气。约定的内容在十几年后的今天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当回首中国知识分子参与市场竞争的坎坷历程时,就会发现他们的“约法三章”实际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敢于尝试的人便是时代的英雄,因为他们最早地从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价值观和遁世倾向中走了出来,正如从一场梦中转醒一样。当时叶龙等人还树立了一个奋斗目标:在五年之后,每个人都成为万元户;到世纪末,过上香港人的生活。
公司就这么成立了。根据专业特长和工作经验,由叶龙担任主抓市场销售的副总经理。创办初期,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在电脑领域从事产品零售和技术服务。为加速资金积累,他们还做过油料、电话机和空调生意,组装批发了200台IBMPC机,搞劳务输出。“实达”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经营路线是混乱的,没什么特定的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目标只有一个——赚钱。随机应变,看锅吃菜,找到什么机会就赚上一笔,不能再赚下去了就转业。这种“一锤子买卖”式的经营方式虽非长久之道,但当时的目标是赚取足够的创业资本,所以他们就在市场上打开了这种游击战。
有趣的是,靠着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战术,实达公司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居然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这种暂时不对公司未来发展方向做限定的灵活性,虽使公司受益不小,但知识分子创业,还应以“知本”为主,因而使“实达”完成原始资本积累过程的,内里仍然是计算机业务的支撑,是以计算机行业为后盾才完成的。譬如当时企事业单位办公方式革新,搞计算机网络自动化,给“实达”提供了绝好的发展良机,叶龙趁势把销售的方向定在行业大户们身上:银行、保险、公安等各系统,都是他的主攻对象。到了年底,由他主抓的销售部签下了第一个大订单:中国银行订购了400台STAR-500终端机。这一年,公司实现了1800多万元销售额,赢利150多万元——这个原始积累数字当时令人咋舌。
1994年,当上“实达”执行总裁后叶龙即提出“从电脑业非主流起步,逐步向主流靠拢,最后形成主流和非主流并重”的方针。这时的“实达”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终端生产厂家,是福建最具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最大的计算机公司,商誉价值被评估为4000万元,年销售收入达2.58亿元。1996年“实达电脑”上市,打开了向社会吸纳资金的最佳通道。1998年,实达企业所生产的终端、打印机、POS等电脑外设产品以及Modem等网络产品已居国内领先地位,实达电脑进入了国产品牌前五名,在家用电脑销售排行榜上也取得了排名第二的业绩。在软件方面,1997年“实达”注资成立了北京朗新公司。1998年投资8000万元给北京实达软件集成产业公司,使“实达”软件总部占据了北京这一中国信息产业中心地带;接着公司又投资了“铭泰”和“东方龙马”等软件企业。也是在这一年,实达Soyou网站开通。叶龙一连串的举措,令业界惊讶,实达企业出手不凡,成为同行中的黑马。这时的“实达”总资本已超过16个亿,年销售额突破30亿,被列入中国电子百强企业,居第36位。
实达公司经过十年的发展历程,从25万元的资产扩展为16亿的巨额资产,从由16人组成小公司成长为中国电子百强企业。如此迅猛发展之势正是得益于当时“歃血为盟”的盟约,使之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创千秋大业。
4。同舟共济,所向披靡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困难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团结合作,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所向披靡。
享誉全球的丰隆集团就是郭氏四兄弟联手打造的。
1940年,郭芳枫成立了丰隆公司,最初的丰隆公司是由郭氏四兄弟郭芳枫、郭芳来、郭芳玫和郭芳良合作经营的,经营建筑材料、五金、油漆及橡胶园作业器材。在几个兄弟的精心管理下,公司业务逐步扩大,颇有势头。不料一场战争却使他们陷入困境——新加坡被日军占领后,经济一片萧条,公司经营的五金建材更无用武之地。战时,五金建材没什么生意可做,但随着战后重建步伐的日益加快,五金建材市场便火了起来。早在目睹战时百业凋残的情景时,郭氏兄弟就已经看出战后五金建材将十分紧俏,甚至会出现货源不足的情形。因而战争一结束,郭氏兄弟就马上廉价购入战争剩余物资,包括废钢铁、弹壳、弃置的废机器,甚至还有军装、旧鞋等。战后新加坡人民生活条件并没有立刻好转,生活物资紧缺,郭氏兄弟收集的某些剩余物资经过再加工后就成了临时的代用品;战后重建建材的需求量暴涨,郭氏兄弟收购的废钢铁便派上了用场,成为钢铁公司竞相买卖的抢手货。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赚得的巨额利润立即使丰隆公司崛起,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财力基础。
如此发展到1948年,丰隆公司扩大规模注册为有限公司,其下已附属有6家大公司,业务扩展到马来西亚,在新加坡已成为一家实力雄厚的著名公司。到1962年,郭氏兄弟由实业转向金融业,正式成立了丰隆金融有限公司,连同原来的企业群,形成了庞大的丰隆企业集团。这个集团以金融为枢纽,以企业为后盾,立足新加坡,面向东南亚,业务远涉欧美。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强手如林的东南亚,丰隆金融有限公司已被认为是组织最完善、规模最大的金融公司,以它为核心的丰隆集团在新加坡的总资产额近40亿美元。1980年,郭氏兄弟以2000万新元的资本成立丰隆基金有限公司,每年以这家公司赢利的80%用于慈善事业,以进一步扩大丰隆集团的影响,提高它的社会地位和企业形象。1982年,又创立丰隆投资控股公司,广邀社会名流、专家学者加入丰隆智囊团,为丰隆集团的进一步发展充电。1983年,丰隆金融集团终于登上世界银行业的第二位。
随着世界各国由战时经济转入和平经济建设,郭芳枫断定战争时期人们被长期压抑的物质追求将随之复苏,并必然促进战后重建步伐加快,世界经济不久将以高速走出低谷,届时将涌现出多个经济亮点,而地皮、房产、建材则是高峰期的热点之最。根据这个预测,郭氏兄弟从1947年起就开始关注房地产业和建材业,准确预测出珊顿道和罗敏申路之间的地带将在日后成为新加坡最繁华的中心地段,于是投入巨资,将那一带有发展前途的地盘一块一块廉价买进,建起了面积35万平方米、楼高45层的丰隆大厦,以及一连片新颖的住宅。而丰隆大厦成为战后新加坡最早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丰隆大厦落成之后不久,随着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加坡的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郭氏兄弟的超前之举此时开始体现坐地收利之效,之前收购的地皮和新建楼房的价格一年年攀升新高。到20世纪90年代,有的地皮和楼房已是身价百倍,这成为丰隆集团迅速膨胀的一个强力发动机。
而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水泥等建材成为紧缺物资。郭氏兄弟在从事房地产开发时便看到这一问题。于是他在1957年投入巨额资金,联合三井和黑龙洋灰公司创办了大型水泥厂。经过长达5年的建设,水泥厂正式投产。不出所料,1961年他的水泥产品投放市场时,适逢新加坡房地产发展最旺盛的阶段,水泥一下子成了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紧俏货。郭芳枫再次搭上了建筑业发展的快车,随着源源不断产出的水泥,钞票也流水般滚进丰隆集团的钱柜。
丰隆集团的事业之所以能够迅速成长、壮大,是郭氏四兄弟之间几十年来肝胆相照、竭诚合作、同舟共济的结果。有了这一条件,丰隆集团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当机立断,利用诸多有利条件,作出计划更精密、利润最可观的投资决策。将家庭凝聚力转化为企业原动力,这也是绝大多数闽裔侨商比别人更多地成功于天下的原因之一。
5.与人分享,双方赢利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出门谋生、独闯商海,困难可想而知。徽州人外出经商,时常是同族或同地的人,三五成群结伴而行,彼此有个照应。他们的经商观念是“利益大家分”。
胡雪岩在做“市面”时有一条金律,就是“市面需要众人围”。其意思是指市场的安定、繁荣与发展是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与合作的。从现代的角度来解析胡氏这一金律,就是胡雪岩深刻明示了在做市面、做营销的时候,团队的协作精神非常重要。
现代的企业家,更应注重团队精神的作用。团队成员各方之间的强烈归属感与一体感、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及成员各方之间的尽心尽力和全方位地投入。
一百多年前的胡雪岩就已经意识到团队精神的作用并在实际的商业运作中给予了实施:
其一是体现在他对自己钱庄和其生意的经营上,他对自己的员工团体关爱有加,特别注重大家齐心协力办事。在与其他同行做生意时注重贯彻互惠互利的双赢理念,更注重大伙儿的团结合作,共同发财。因此胡雪岩的“市面”做得越来越红火。
更能体现胡雪岩“市面需要众人围”的经营理念的一个例子是,他在做上海的市面时,不遗余力地介入朝廷与洋人的争端之中,试图在朝廷与洋人之间充当调停人的角色,让各方握手言和,团结协作,一起把上海的“市面”做好做大。胡雪岩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深知:上海的市面靠他一个人是做不起来的,需要朝廷和洋人各方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可以如愿。
胡雪岩产生这个念头,是因为胡雪岩要在上海创下除销洋庄之外的更大的事业。他要在上海设立阜康分号,他要在上海做房地产生意,他要在上海开米行,他甚至还想在上海开戏院、茶楼。不过,所有这些生意,都一定要有一个基础,那就是上海必须要保持繁荣的势头。而要保持上海的繁荣,首先必须设法使上海安定。
但实际情形是,上海此时非常不安定。上海不安定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上海有小刀会起事。当时的上海事实上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上海县城,一个是外滩的外国人租界,也称“夷场”。尽管外国人曾经接济过小刀会,租界因此并不受战火影响,但小刀会起事以后占领县城,终成掣肘之患。其二,由于洋人接济小刀会,与太平军从事军火交易,惹恼了朝廷,朝廷于是决定对洋人在上海的生意采取限制,颁布了禁止丝茶运往上海的禁令,并且决定在上海设立内地海关,增加关税。而洋人好像也在与朝廷较劲,关系弄得很僵。
有这两个因素起作用,上海的进一步安定与繁荣自然也就要受到影响。
不过,这时也不是没有能够加以周旋的余地。能够加以调停周旋的关键,在于事实上洋人和朝廷都不想长久僵持下去。对于洋人来说,假如一定要与朝廷僵持,他们在上海的生意就将全面受到影响,比如现在他们急需的丝茶,因为货源断绝,就只能在上海高价购进。而朝廷主要也是恼恨外国人资助小刀会和卖给太平军军火,才发出禁令。从事实利益来说,如果真正断了洋商的生路,朝廷也断了一道财源,起码关税就要少收很多。禁制之举,实在也是万不得已。
她不过是相个亲,结果直接却被抗去了民政局。她还不想结婚喂!权少,可不可以离婚啊!离婚?可以,先怀个孩子再说。...
言安希醉酒后睡了一个男人,留下一百零二块钱,然后逃之夭夭。什么?这个男人,竟然是她未婚夫的大哥?一场豪赌,她被作为赌注,未婚夫将她拱手输给大哥。慕迟曜是这...
医者无不活命,剑出血洒长空。从来没想到,学习这么多年治病救人的同时,竟然也将传说中剑仙传承给修炼了,原本以为只是故事的一切,却在自己身上逐渐发生...
九天大陆,天穹之上有九条星河,亿万星辰,皆为武命星辰,武道之人,可沟通星辰,觉醒星魂,成武命修士。传说,九天大陆最为厉害的武修,每突破一个境界,便能开辟一...
陆家有两个女儿,小女儿是天上的月亮,大女儿是阴沟里的死狗。陆妈你长得不如你妹妹,脑子不如你妹妹,身材不如你妹妹,运气不如你妹妹,你有什么资格过得好,有什么资格幸福?陆微言姐姐,你的钱是我的房子是我的,你男朋友也是我的。你就安心地当又穷又没人要的老处女吧。陆一语凭什么?我也肤白貌美大长腿好么?分分钟能找个男人嫁了。陆一语的男友被她亲妹妹抢了,她的建筑设计图被她妈妈转手卖了。就在她因偷卖设计图面临坐牢时,一个她从未敢肖想且权势涛天男人出现了。霍予沉看了看手表,还有半个小时民政局关门,你知道该怎么做。...
日更十章他是龙族龙子,却蜕变天赋失败,自巅峰跌落。圣女未婚妻自斩身孕,杀他证道。家族视他为耻辱,将他逐出,从族谱除名。绝境中,他苏醒前世记忆,华夏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