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夫功德師者,即是天尊功德高大,為九道之師也。惑累既無,體清德淨,故清明皎潔也;無諸苦惱,蕭然獨脫,故云常樂自在也;智慧與虛空合德,共成身命,故云虛空慧命處也;為金剛大果作起生之門,故云因門也。
三無為者至所謂四虛空德者。此第三無為,但是金剛大果,非是因門也。此果乃與四虛空合德,故云四虛空德也。
此德非異道至故果無四空者。此德,即是金剛大果之德也。此德非是異道雜仙所修學能得也。何以故?雜仙既因無十四觀,故果不能得與四空合也。
所謂十四觀者至內觀外觀者。此十四種觀,前已具列,今復重出者。欲明雜仙不能修行此十四種,故重出耳。委曲不異前解。
諸觀中見至無色性皆不得我意者。諸觀者,總明前等觀所明也。觀者,觀也,觀察諸緣,若知名之為觀也。有色性、無色性者,如在真一觀中,空色得盡,名之為無餘觀;復有色在,故復言有也。一解,如在觀空,色得盡,名之為無。然色從空生有,觀不能空,不見色之根本,又是有色也。
有貪無貪至皆不得我意者。有者,有貪;無者,貪惑與布施解相伏。所言無貪者,施解已伏貪。竟言有貪者,貪從空生,此有解雖能連伏,未見貪之根本,未能除斷,故人是有貪也。有嗔無嗔者,明嗔或與喜智相伏:言無嗔者,喜智已伏;竟有嗔者,亦未見嗔之根本也。及內觀、外觀言有無,皆不得我之本意也。
何以故如十七聖乘至非謂十七聖乘人者。明十七聖乘人作空觀時,亦不得謂空,亦不得謂不空。若言不空,空觀空境以意;若言是空觀,外復有色,果未盡。一解云,亦例貪等也。一解云,忘空不可言有,空有不空,須遣此空也。若觀空作空,作不空意,非謂十七聖乘天人也。
又作有觀及內外觀時至若執定有定無者即失我意者。色者,諸有之境也,夫在前為因,在後為果也。不得言有,觀中定有,色定無色也。何故然?雖有觀,觀色言無,而未見色之根本,又是有色義。一解,雖空色因盡,其果又在,貪嗔等亦然,所以不得定言有言無;若定執有無,即違失我意。
何以故如入第一至定無見即違意者。入第一乘精進觀時,太一智起,斷本分或滅,故云無見也;上分見果又在,復是有見也。所以不可定執言有無也。
夫諸觀者至謂五虛空者。夫觀者,觀也,觀察前境諸物若知,故名之為觀也。是眾生第一者,是第一利根眾生所捉此頓觀也。不以細緣觀於大緣者,不因階級次第遣除,如以寸空尺、以尺空丈者也。大緣觀成者,空觀成也,言不因階無級,無勞比並,懸知一切萬有必生於空,離空蹔有,有非常實,必滅於空。作如此觀察,故名之為頓也。細緣,即三界九道眾生及二十五性色等;大緣,即五虛空也。
漸觀者至故名為漸者。漸者,階次之名。五虛空,謂麤空、妙空、不定空、彼此空、造作空也。未能頓見此五種虛空,不知三界九道二十五性色等本從空生,不能捉本空,未以因空果,乃於有法中次第窮檢,思惟觀察,故名為漸也。
大觀者至故名為大觀者。大性眾生者,大乘利根人也。十七聖乘者,欲界有八,一生、二道、三仙、四神、五真、六明、七老、八精進;色界有三,一並明、二大戒、三滿心;無色界有三,一普通、二轉遍、三法際;無色界外有三,一處上、二後身、三無為,故名十七聖乘也。銷滅四見者,一本分見,二上分見,三性無慧見,四窮無見。不死命者,凡夫命堅,聖人命身與空合德,故身不為諸惑所覆、寅卯所遷,故云不死命也。明有大性眾生見此十七聖乘决,欲修行銷滅四見,求至金剛不死命處,故名為大觀也。
小觀者至故名小觀者。小觀者,小乘人也。夫大士運心,必以慈悲為首,隨機赴濟,不避艱辛。今小乘人不修慈悲智忍,但單行信空六覺及精進等易行,但住欲界第七乘老觀,其力勢行亦可至無色,而未能緣太一不定空境,斷除四見,但能迮伏而已,故云具足四見也。意謂小乘人職分,亦應不啻如此,直是貶抑小之吉耳。
空觀者至故名空觀者。觀一切萬有並悉是空,無一有法之性,而非空也;如三界九道二十五性色等形相,雖各有異相,其相還悉是空。何故然?空為有有,本從生有,故有終歸空也。
有觀者至故名有觀者。一往而分用,森然為有,闃寂為無。更復推尋,而空有等觀,前空觀中,空皆隔有;今之有觀,有亦亘空,故言二皆名有。不言無無者,不可言無此無也;若無此無,無便成室礙之物。如此推尋檢察,故名有觀也。
定觀者至故名定觀者。定者,圓常之義也,明虛空古者已來無有遷變一動也。若有經論說謂虛空有生死者,彼經論非是正智之源也。人說亦例也,金剛亦復如是,明金剛大果亦無生死;若說謂金剛有生死者,亦非正智也。
不定觀者至故名不定觀者。不定者,無常之義也;明三界九道二十五性色等,盡帶無常時節,須臾從變,倏忽遷移,或去或來,故是不定也。如生正智機惑輕重者,如欲生正智,生正智須隨其根機輕重、勝劣、利鈍也。機根若利,須捉本空觀;機根若鈍者,須捉次第微觀等也。隨其性分觀察,則能覩照吉祥也。一解云,如起正智照物之機,當隨機大小:若大機者,則示深教;若小機者,示以漸教。隨其根機相邈,並能照知,故云隨相隨知也。此乃隨機變改,故云不定觀也。
吉觀者至故名為吉觀者。夫吉者,真祥之謂也。即是持戒之觀,言修奉諸戒,則吉祥安集也。如見者,如有所見之法,即推察修行之也。十聖安隱乘者,十乘也,明十乘是中安隱之乘也。六種通智者,即是六通照色之智也。四內行者,是四平等之智,治內之行也。十戒者,大戒所明十戒也。二十四戒者,明真科所說二十四條科戚,亦老子有二十四戒也。無量戒者,百八十戒、三百大戒等也。四空藏者,與四空合德也。藏者,言能蘊藏智慧,故云藏也。何以故?眾生為四迷之所繫縛,不能得出離生死;若修此諸戒,能得去離此生死臭穢境界,脫於四迷繫絆,到金剛大果、四空藏處,故名為吉觀也。
凶觀者至故名凶觀者。夫凶者,禍變之辭也。此是不持戒之觀,言凡夫具此諸見,故名為凶觀也。倒見者,如以善為惡,謂是為非,方圓錯領,青黃反執也。惡見者,每事損减,無慈善心,作地獄謀,退天人果,此之謂惡也。惑見者,迷滯不了,觸境惛矇,名為惑也。苦見者,一切苦惱之謂,或刀林蓊葺,劍嶺崢嶸,身經三掠,痛羅百毒等也。樂見者,適悅之謂,凡夫好因妄樂而構苦因也。生見,含血之徒,心多重命,畏彼之死,貪此之生,不能等觀存亡,而封執生死,名為生見也。死見者,死逝也。色心各去,名為死也。臨死之時,心神欲去,血脉將斷,骨肉俱移,以此剔裂,多諸苦痛,凡夫之人盡憚於此,故名死見也。亦言舉止乖道,失生元之炁,故云死見也。無量違見者,有無量種違理之見,以有此諸見,故生三界之中不寧之處也。
理觀者至故名為理觀者。理者,即是無上大道之理。真實住處,亦即是金剛大果之處。因門,謂十轉為金剛之因門,此門但在三界內外,故知無上天尊、金剛大果之地非是因門也。能如此思察,故名為理觀也。
事觀者至故名為事觀者。事者,即因所覩之屬也。言事觀但說三界九道二十五性色等,不說無上天尊、金剛大果真實住處,故名為事觀也。
伴随着魂导科技的进步,斗罗大陆上的人类征服了海洋,又发现了两块大陆。魂兽也随着人类魂师的猎杀走向灭亡,沉睡无数年的魂兽之王在星斗大森林最后的净土苏醒,它要...
本书旨在打造第一刁民!...
简介宇宙杀神渡劫陨落,重生为地球上的废材少爷,身边还有个貌美如花的未婚妻,这一世,注定不平凡他无心世俗,却成为地下世界的王者他医术无双,让无数人千...
化神境修士陈默,与小师妹双双陨落后,竟然重回地球的高三时代?!前世初恋,陈默不屑一顾。前世敌人,陈默一拳打爆。前世你看我不起?今世我让你望尘莫及!...
婚后 情人节,韩经年问今天怎么过? 夏晚安搂着被子,昏昏欲睡的答睡觉。 圣诞节,韩经年问今天怎么过? 夏晚安抱着枕头,漫不经...
啥,老子堂堂的漠北兵王,居然要当奶爸?好吧,看在孩子他妈貌若天仙的份儿上,老子勉强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