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刘备意识到有两个人同时这样推崇诸葛亮,可见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因此不敢耽搁,选了良辰吉日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去拜见诸葛亮。
第一次,扑了个空,第二次再去,结果又扑了个空。两次不见,第三次又去请。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了刘备。
诸葛亮在他的茅屋中给刘备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并建议刘备先入主荆州和益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先三分天下,而后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攻击曹操。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
从此以后,刘备拜诸葛亮为军师,诸葛亮也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不愿辜负刘备的一番苦心与诚意,把自己所学、所想,自己的大智大谋和自己万年可昭的臣子之心都奉献给了刘备,为天下三分鼎立格局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按照诸葛亮在隆中提出的战略方针与孙权结为同盟,在赤壁一战中又击败曹操的南征大军,随即刘备又通过外交手段取得荆州作为立足之地。此后,刘备又进取益州,终于建立起蜀汉政权,实现了他成就霸业的“野心”。
打天下如此,经营其他事业也都如此。
被誉为美国钢铁工业之王的卡内基说过:“你可以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只要保留我的组织和人员,几年后,我仍将是钢铁大王。”
卡内基的话反映了大资本家在管理思想上的一种反省,即他们认识到,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卡内基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了这样一段话:
这里安葬着一个人,他最擅长的能力是把那些强过自己的人,组织到为他服务的管理机构之中。
3。借力使力不费力
一个成功者的事业版图,往往是用无数人才的血汗绘制而成的。同样,他们迈向成功的阶梯,也经常是用人才鞠躬尽瘁的尸骨堆叠而成的。
有“野心”成大事的人善借力、会借力、巧借力,他们善于在人际关系中左右开弓,把本不可用之人变为可用之人。
吕不韦,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熟悉这个人物,他使出了“借"的手腕,采用了移花接木之计买卖了一个国家,他的“借"可谓是空前绝后的。
当这笔政治交易见了效益后,他得以登上相位,实现了掌握秦国政权的“野心“。吕不韦深知自己尽管名义上已执掌大权,但要巩固权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为此,吕不韦继续施展着他那炉火纯青的借力艺术。
在执政期间,吕不韦审时度势,舌头与刀剑并用,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家才能,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使秦国的政治、军事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发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有力地推进了秦国统一中国的事业。
秦国在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标志着自商鞅变法后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秦国已进入凯歌高奏的全盛时期。而秦国的全盛,是同吕不韦的名字连在一起的。
吕不韦之所以能有力地推进秦统一中国的事业,与他统一中国那颗“野心"是分不开的,再加上他的确有一套富有远见的内政外交方略和一套秘而不宣、灵活权变的沟通技巧。这是他的内政外交方略得以实施的根本保证。
吕不韦善于网罗人才、任用人才。他利用手中的大权,从各国广招宾客,养在自己门下。这些宾客所享受的待遇很高,有的还被委以官职。因此,来者甚众,多至三千人。他们把各国的文化、思想、学说带到了秦国,为吕不韦出谋划策,构成了吕不韦的思想库。这些宾客对推进秦统一中国的事业起了积极作用。甘罗出使说赵的故事,便是一个例子。当时,吕不韦为了进攻赵国以扩大河间之地,决定秦、燕两国结为联盟。燕国送燕太子质于秦国,秦国也遣使至燕国,准备共同伐赵。年仅12岁的小门客甘罗利用这一形势,自告奋勇出使赵国。他向赵王晓以利害,指出:在秦、燕两国结盟之后,赵国的处境相当危险。而秦国与燕国结盟,只是为了进攻赵国以扩大河间之地。如果赵国能献给秦国五座城以扩大河间之地,以此请求秦国送还燕太子,取消与燕国的联盟,就反能以“强赵攻弱燕"了。赵王采纳了甘罗的意见,立即割让五座城给秦国,秦国也很快送还燕太子。秦燕联盟一破裂,赵国便大举攻打燕国,“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秦国不曾动用一兵一卒,就分别从赵燕两国获得一大片土地。小甘罗立了大功劳,由此而流誉千古。
吕不韦在使用武力征伐、扩大秦国版图的同时,对一些战败者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措施。例如,在灭东周之后,吕不韦没有杀掉东周君,而是“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又如,在灭卫之后,秦国让卫君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这些措施,与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于长平大败赵军后将赵军40万降卒全部活埋的暴行相比,可以说是仁义之举了。这反映出吕不韦开始对秦国的基本国策进行某些调整,在奉行法家“强国之术”的同时,又揉进了一些儒家”施仁政"的因素。归根结底,武力与怀柔两手,都是吕不韦收服人心、达到目的的常用手段。
吕不韦不但以一己之力巧施沟通的力量,还非常聪明地通过编著《吕氏春秋》去与整个社会进行思想的沟通。也许,这种思想的大面积沟通才会真正显示出无比的威力。
吕不韦于处理军政事务百忙之中,于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组织众宾客编著了《吕氏春秋》这部大书。
《吕氏春秋》的完成,和吕不韦对众人智慧的重视与利用是分不开的。他把门下的众多宾客发动起来,要求他们“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人人著所闻"。就这样,一部10余万言的书稿,在很短的时间内撰写而成。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众宾客集体智慧的结晶。
战国时期,养士已成风气。与吕不韦同时期的魏之信陵君、楚之春申昏君、赵之平原君、齐之孟尝君都网罗了大批宾客。但他们并没有像吕不韦那样,重视发挥这种思想库的作用,更不曾想到组织宾客著书立说。由自己当主编,组织一批宾客集体著书,是吕不韦的一大创造。
《吕氏春秋》成书之后,吕不韦下令将书公布于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请各地诸侯、游士、宾客前来提意见,宣布谁能增损一字,即授予千金。但始终没有人提出意见,变易一字。为什么没有人提出意见呢?是《吕氏春秋》写得完美无瑕,还是千金悬赏缺乏诱惑力?大概都不是。东汉学者王充后来道出了个中原因:“观读之者,惶恐畏忌,虽见乖不合,焉敢谴一字。”是说吕不韦的权势,封住了众人之口。这一点,吕不韦下令悬赏时未必了解。他的本意,只是想借此树立《吕氏春秋》的绝对权威罢了。
《吕氏春秋》所言之思想与方略深得时人之心,吕不韦无形中也就成了思想上和精神上的领袖,后世统治者无不奉《吕氏春秋》为圣典,由此看来吕不韦的沟通本领确实达到了至圣的境界。
吕不韦,以一介商贾,弃商从政,一步登天,位极人臣;辅佐秦皇横扫六合,一统华夏;著《吕氏春秋》,提纲挈领,正人视听。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他出神入化的人际谋略之能。
如果对吕不韦的借力技巧加以概括,可以看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要确立目标,这种目标要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其次,要纵观全局和明察秋毫,找出达到目的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最后,是要想方设法知己知彼,从而抓住关键人物的要害,以利害关系去打动和沟通人心,从而达到行动上的一致。
吕不韦是一^靠借力技巧去捕捉机会的高手,起点很高,他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社交关系,抓住一两个重点人物“猛攻猛打”,碰到该退让的就退让,碰到不该退让的也退让,心中始终以“有朝一日征服所有人”为愿望。他捕捉机会合纵连横,左右开弓,大造舆论,手段之高明非一般人所能及也。
4。找棵大树好乘凉
只要我们懂得以智取胜,善于借力使力,那么我们不需费太多力气,便能轻松达到我们期望的目标。
陈淼原是一个小县城的中学教员。他有一个同族哥哥是省直机关的官员。那年寒假,陈淼去给哥哥送土特产,哥哥请来处里的一位处长同来喝酒。席间,陈淼与这位处长边饮边谈,酒助谈兴,两个人大有“酒逢知己千杯少“之感。处长乘兴许诺,如有机会可帮他调到省城。
陈淼就势施以“攀”术,只要有机会,就来省城,想方设法也要去看这位处长,每次去拜访时总是捎带一点土特产。这样点点滴滴的情感交流,感动了处长,没出几个月,这位处长就将陈淼借调到他们处,负责事务性接待工作。这年夏天,京城一位高官要来省城接受三个月的中医保健治疗。经省委办公厅决定,要为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找一个临时生活秘书,最后这项工作竟然落到陈淼头上。
从此,陈淼的命运便因这位老人的出现而发生了质的变化。陈森知道,老人是一棵大树,陈淼要靠着这棵树。
陈淼殷勤备至,给老人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他很会察言观色,细致入微地体味老人的性格和习性,他发现老人很喜欢读传记文学,就到书店给老人买来《拿破仑传》、《罗斯福传》等。老人爱看《参考消息》,陈森就每天及时地从报摊给老人买来一份。
医者无不活命,剑出血洒长空。从来没想到,学习这么多年治病救人的同时,竟然也将传说中剑仙传承给修炼了,原本以为只是故事的一切,却在自己身上逐渐发生...
重生潜入梦南宋不咳嗽完本作品,和本书人物也有相关,可以一起看。书友订阅群137118014由终点回到原点,洪涛又回到了他第一次重生前的时代,不过失...
化神境修士陈默,与小师妹双双陨落后,竟然重回地球的高三时代?!前世初恋,陈默不屑一顾。前世敌人,陈默一拳打爆。前世你看我不起?今世我让你望尘莫及!...
大妖降世,卷风云万里,遍野尸横无归人。痴儿怨女,叹红尘滚滚,牵马负刀不回头。圣人云端坐,邪灵白日行。魏来自卑微而来,踏黄泉碧落,吞无边苦海,只为证天道已死!人道当兴!...
简介宇宙杀神渡劫陨落,重生为地球上的废材少爷,身边还有个貌美如花的未婚妻,这一世,注定不平凡他无心世俗,却成为地下世界的王者他医术无双,让无数人千...
本书旨在打造第一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