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运用网络科技来建立以学习者为重心的学习网络,表现出了时间与空间的高度弹性,是终身教育的极佳学习环境。我国干20世纪60年代在湖南大学开展远程教育,现在已经在许多地区和大学蓬勃开展起来,它给一些错过了上学时间或者在地域上不方便去自己理想的大学读书的人提供了绝好的机会。现在,很多种教育都看中了网上资源,包括一些著名的中学都开办了网上学校,为那些慕名的学生提供本校老师的讲课。还有北京以留学考试培训而出名的新东方学校,也很快的办起了网上课程,吸引了许多外地的学生购买网卡上课。远程教育离不开电脑及网络技术的支持。随着家庭电脑普及与网络使用深入各阶层,在教育与培训进修上,远程网络教育将发展为学习环境的枢纽地位,具有其他教育形态所不可替代的功能。目前在建构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对干网络科技的运用将是重要的关键。终身教育倡导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以网络科技为依托建立的开放学习网络正好能满足此种需求。
网络学习可以让任何年龄的任何学生设计自己的课程,并亲身体验这些课程。各种学习方式的创新,都有可能经由网络,让世界上任何地点的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里学习,获得知识技能。学校独占教育制度的情况,将得到改变。所以抓住这个机会,你将从网络远程教育上获得前所未有的优势,将你的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加以最大化的扩充。
因为网络可使信息与资源有效统合,到处是切入点,到处是接收点,在此互动环境上,不再受地点与地位的影响,只要连上线都可以自由自主获取信息与资源、或提供他人使用的信息与资源。由此网络学习环境逐步建构起来,就将促进终身学习机会,形成学习社会。所以,网络学习科技的产生与发展,对教育与训练的学习环境影响很大,网络学习的时代已经来临。
继续学习是现代化生存的重要手段。现代的青年人在下了班以后,不再是急匆匆的赶回家,或者到处潇洒的玩一玩。激烈地竞争社会给了他们职场的危机感,他们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进修来获得对自己的肯定。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继续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生存的必要条件。面对社会的这种新的学习趋势,相关的机构与人员都必须提出对应措施,包括技能强化,如加强外语的学习;跨部门训练,如做管理工作的人也需要学习销售知识等;跨行业学习,如想要跳槽、转行的人等等。
从孔子的时代起,中国的教育就呼吁“有教无类”,但教育却一直是少数人所能拥有的“特权”,多数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终身学习可以适合每一个人的需要,在入学机会、学习内容、传送渠道、衡量方式上力求人性化、自由化。现在我们经常提到的各种考证就是一种给大家一个均等的机会的教育方式。无论什么样的人,通过某一次考试,同一张试卷,根据分数来判断你达没达到掌握某种技能所需要的水平,考试面前人人平等。这样最能体现公平公正的态度。当你找工作时,一纸证书就能代表你具备了一项技能。这就是“有教无类”的最好例证。
综上所述,终身教育所提倡的是这样一种理念:
1.学习是持续一生的过程,不断追求新知跟上时代脚步
人生不仅无法再区分教育、工作、休闲、退休等各阶段,也无法以学校教育所学应付多变的现代生活。教育与学习必须终生规划,随着个人生活上的需要,适时参与社会所提供的全面而完整、继续有弹性的教育机会,才能适应生活、享受生命。
2.学习的机会是无所不在,各种环境与机构处处在学习
学校教育仅仅提供学习机会的一部分,学习场所更不是只有学校而已。生活所处的家庭、邻里、社区、社团、企业等各种各样环境与机构都是终身学习机会的一环,学校教育应培养学习者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与态度,善用无所不在的学习机会。
3.学习的内容无所不包,各类经验与角色事事可学习
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独特的需求,经由学习获得满足并形成宝贵的经验,可以作为未来发展的基础。教育与学习都和生活分不开,学习正是生活的方式,由于生活的形态千变万化,学习内容自然五花八门,提供各种可能的选择机会。
4.学习的目标因人而异,每个人各依其努力获得成功
教育与学习在人生长期进行,个人对于各种成败的经验也在学习,以养成积极改进的态度及恰当的处理能力。因此,尽管筛选人才仍存在,但每个人一生有无数成功的机会与学习的目标,可以获得不同选择,即使一时选择的成败,最后仍可因个人的努力成功抵达目标。
5.学习的型态操纵在自己手上,每个人可自由发挥全面成长
终身学习重视自学,让个人充分发展潜能,以适应时空环境,达到身心、社会等全面整合的成长。因此,不同个人各依其条件,运用不同途径获得成熟与发展,不受固定学习型态及单一评量标准所限。不仅个人特性得以健全发展,社会也因容纳各种创新更显现其多元化面貌。
6.学习的精神是积极创新,各种新观念新思潮才易生根
由于信息爆炸、知识更新快速,积极创新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态度相当重要。只有不断掌握新知识,才能乐于接受新事物,以建立正确的观念与意识。进而产生自由的思想与行动,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要不断地学习
学习作为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书到用时方恨少。面对越来越快的知识更新,如果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心态就会如同可怜虫一般陷入难以自拔的心理困境中,这一点,即使是大科学家也难以克服而必须加以正视的。
由于科学技术新成果数量的迅速增长,科技新发现和发明到实际应用的周期不断缩短,以及新技术、新产品陈旧、过时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这就导致科技知识的陈旧周期也在不断地缩短。据有关学者的统计:18世纪时知识陈旧周期为80年~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近50年以来又缩短到15年,有的甚至已经缩短到5年~10年。
请看下面一组数据:
19世纪以前,蒸汽机从发明到投入生产用了100年(1680
年~1780年),蒸汽机车用了34年(1790年~1824年),柴油机用了19年(1878年~1897年),电动机用了57年(1829年~1886年),电话机用了56年(1820年~1876年),无线电用了35年(1868年~1895年),但进入了20世纪以来,雷达只用了15年(1925年~1940年),电视机用了12年(1922年~1934年),晶体管仅5年(1948年1953年),原子能利用从发现原子核裂变到第一台原子反应堆建立只区区3年(1939年~1942年),而激光器从实验室发明到工业上应用则仅仅1年。有关资料介绍,在1885年一1919年间,一般发明到它在工业上应用的“成熟期”,平均是30年,从生产到投入市场平均是7年。但在1920年~1944年间,这些时间相应地变为16年和8年,而在1945~1964年间,则分别缩短为9年和5年。
急速膨胀的知识把我们的生存空间都压小了,许多人感叹:世界越来越小。这当然是相对的,它的实质是人类知识扩张,人的头脑变大。这种相对转变,恐怕当年书写《孙子兵法》的孙武和制造“木牛流马”的孔明等人都无法想像。他们是智者,但与今天能装配每秒百万个推论的系统专家相比,不过是小菜一碟。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成为更新知识必不可少的途径。爱因斯坦在建立了狭义相对论之后,进而想建立广义相对论,但由于他的非欧几何知不足,险些使广义相对论的建立成为泡影。于是他又花了几年的时间去学习数学,补上非欧几何的知识,最后终于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知识应当不断地充实、更新,才不会使本来充实的头脑变得空虚。如何更新知识?第一步便是我们现今的教育制度。人们要求教育承担起更多的任务,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求教育在更新知识上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传统教育制度存在着种种问题,它既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节奏,又不适应相应的开放要求。因此,那些当大学生们在校攻读时还没有成熟、未引起人们重视的新知识,在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很可能已经开始陈旧了,甚至过时了。据统计,一个大学生在校获得的知识的5%~10%是将来必需的,而90%~95%的知识是在工作以后不断学习中而获得的。
每天读书至少10分钟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这个“阶梯”的理解,应该是人们一生的经历有限,不可能每件事情都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获得知识,那么就只能依靠书籍。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每一点进步,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掌握各个时期、各个种类的知识,这就是读书的真理。一个没有书籍、杂志、报纸的家庭,是缺乏动力的,人们只有通过经常接触书本,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各种各样的知识,才能不与社会脱节。
耶鲁大学的校长海德雷说:“在各界做事的人,无论是商业界、交通界还是实业界,都这样向我说,他们最需要的人才是大学学院培养的、能善于选择书本、能活用书本知识的青年。而这种善用书本、活用书本能力的最初培养,最好是在家庭中,尤其是在那些具备各类书籍的家庭中。”可见,一个家庭的藏书对于自己、对于孩子的未来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位原来只是补习班讲师的英文教师,后来成为一家著名英文杂志的发行人,他说他一共买了三套英文百科全书,一套缩写本随身携带、一套放在家里、一套放在工作岗位,随时阅读。他以随时随地提高自己为目的,也慢慢把自己带向成功之途。
聪明的学生在学生时代就养成了一种重要的能力,那就是怎样从一个汗牛充栋的图书馆中,善于辨别选择书籍,以供阅读。这种能力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掌握了如何在图书馆里寻找自己需要的书籍、资料,就等于掌握了怎样学习的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像是一个工人善于选择工具一样。
“人,若是能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则20年后,必判若两人。”一位前任的哈佛校长这样告诫他的学生。但是,读书不能不求甚解,对书籍的钻研是一个人从书本中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南宋朱熹开创了中国儒学的一个新篇章,他大半生的时间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成就斐然。
朱熹读书十分刻苦用心,与他同龄的孩子仅满足于读书、识字、背诵,他却更倾向于用心去体会圣人所讲的道理。他常常为一句话所含的意义而食不甘味,夜不安寝。一旦他领悟了各中道理,便又高兴得不能自禁。朱熹不仅读书刻苦,而且非常善于总结学习方法。他喜欢博览群书,但从不贪多贪快。他认为,读书不明其中道理,就算读得再多也没有用。早年他在读《周礼》时,听人说《周礼》的每一句话都仿佛从圣人心中自然流出,但当时不甚理解。后经多年研读、揣摩,终于豁然开朗。他曾比喻说这就好像以前只听说糖是甜的,盐是咸的,今天亲自尝到了,才真正明白了何为糖甜、盐咸。他还形象的把读书比作射箭,刚刚练习时,只要射到箭靶上就行。但经反复训练,最终要射中靶心,否则也就不能说学会了射箭。朱熹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弄懂书中的义理,而后照着这些义理去做。
他说,十七八岁时读《孟子》,到20岁,只能逐句去理会。以后才明白,书中很多长段是首尾相连的,不能割断了它们的联系,只有把大段的文字综合起来理解,才能得到其中的真谛。
朱熹读书还十分讲究循序渐进的方法。他认为,读书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比如要先读《论语》,再读《孟子》;先读《论语》的“学而”篇,再读“为政”篇。读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时就要读到把它弄懂为止,再接着读下面的内容。这样,读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就可以说把知识学到手了。
朱熹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他早年兴趣广泛,禅、道、楚辞、诗、兵法样样涉猎。但后来,他又转向专攻儒家经典研究。这“一博”、“一专”,为朱熹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云想想上辈子是个风风光光的大明星。 这辈子她想要做个兢兢业业的好演员。 爱惜羽毛,宁缺毋滥,不靠粉丝数量说话,作品才是底气。脚踏实地的靠自己一步步迈向...
日更十章他是龙族龙子,却蜕变天赋失败,自巅峰跌落。圣女未婚妻自斩身孕,杀他证道。家族视他为耻辱,将他逐出,从族谱除名。绝境中,他苏醒前世记忆,华夏神龙...
本书旨在打造第一刁民!...
啥,老子堂堂的漠北兵王,居然要当奶爸?好吧,看在孩子他妈貌若天仙的份儿上,老子勉强答应了...
重生潜入梦南宋不咳嗽完本作品,和本书人物也有相关,可以一起看。书友订阅群137118014由终点回到原点,洪涛又回到了他第一次重生前的时代,不过失...
他曾是圣殿国王,四大洲只手遮天,却因心爱女人的背叛,险些命丧黄泉。为复仇,他踏上回归路。在酒吧昏暗的角落,有佳人绝色,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就此展开...